摘要:儒家的中庸的意思中庸意思太高深,我不敢凭自己意思瞎说。不过《中庸》第一章的纲领里说的很明白:“不偏之为中,不易之为庸。中者,天下之正道;庸者,天下之正理。意思是说不偏与一方叫做”中“,不改变常规叫做”庸“。”中“是天下不偏之道。”庸“是天下不变之理。孔子的徒弟也是中庸的作者子思说:中庸这个道理,放开来可以充塞
儒家的中庸的意思
中庸意思太高深,我不敢凭自己意思瞎说。
不过《中庸》第一章的纲领里说的很明白:“不偏之为中,不易之为庸。中者,天下之正道;庸者,天下之正理。
意思是说不偏与一方叫做”中“,不改变常规叫做”庸“。”中“是天下不偏之道。”庸“是天下不变之理。
孔子的徒弟也是中庸的作者子思说:中庸这个道理,放开来可以充塞天地间,收拢来可以深藏与隐密的内心,它的意味是无穷的,都是实实在在的学问。附和中庸之道的人也是孔子心中高尚的人。
所以并非是上面几楼人说的单纯的做人道理或是心态等1、解释
中庸是人生的大道,是事业成功、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,基本包含三层意义:
第一层意义:中不偏,庸不易。是指人生不偏离,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。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。孔子有曰:“中庸之为德也,其至矣乎!民鲜久矣。”
第二层意义:指中正、平和。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,如果失去中正、平和一定是喜、怒、哀、乐太过,治怒唯有乐,治过喜莫过礼,守礼的方法在于敬。所以月牙山人说: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,中正、平和就得以长存,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。
第三层意义:中指好的意思,庸同用,即中用的意思。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,做一个有用的人才;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,要在其位谋其职。
2、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,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、平庸,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。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: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。也包括儒家作人的规范如“五达道”(君臣也,父子也,夫妇也,兄弟也,朋友之交也)和“三达德”(智、仁、勇)等。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。
3、理论基础
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、至善,达到“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”、“唯天下至诚,为能尽其性。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;能尽人之性,则能尽物之性;能尽物之性,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;可以赞天地之化育,则可以与天地参矣”的境界。“与天地参”是天人合一。这才是《中庸》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。中华文化,诸子百家,都以易经为本源,以无极为体,太极为用,太极就是“一”,夫子亲作“易传”谓:“吾道一以贯之”。
中庸就是“一”也:“其书始言一理;中散为万事;末复合为一理”。
万事万物表象有别,本质无二,谓“一”。
"不偏之谓中;不易之谓庸":不执著事物表象,为中;不离开事物本质,为庸。
以仁爱慈悲为本,而行于万事万物,之谓“中庸”也。儒家的一种主张,
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,
调和折中的态度..
就是不得罪,米有棱角 又不失原则的做人~
理想主义~中庸其实像亚里士多德说的,既不鲁莽,也不胆怯,而要勇敢;既不愚蠢,也不狡诈,而要聪明。其实是很好的意思,但是现在好像多用成贬义了。
中庸:不偏不倚,和谐有度。是褒义词,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、处事原则。
和而不同:和谐,不苟同。
什么是中庸?
儒家的一种主张,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,调和折中的态度:中庸之道。 《中庸》原是《小戴礼记》中的一篇。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,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。《中庸》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,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,北宋程颢、程颐极力尊崇《中庸》。南宋朱熹又作《中庸章句》,并把《中庸》和《大学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并列称为“四书”。宋、元以后,《中庸》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,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。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。从人性来讲,就是人性的本原,人的根本智慧本性。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“临界点”,这就是难以把握的“中庸之道”。中立平淡不出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