夷是什么意思

端木寒云 2023-04-09 07:29 1213

摘要:“学在四夷”是什么意思?  但到东周以后,王权衰落,文化学术随之出现下移。后世学者一般认为这个过程大致分为两个步骤。首先是因为周王室的权力衰落,政治变故频繁,一些文化官员纷纷离开都城洛阳,流落到各个诸侯国。如原为周守藏史的老子看到周王室衰微,天下即将大乱,便弃掉官职,骑青牛西出函谷关而去《论语•微子》里记载了

“学在四夷”是什么意思?

  但到东周以后,王权衰落,文化学术随之出现下移。后世学者一般认为这个过程大致分为两个步骤。

首先是因为周王室的权力衰落,政治变故频繁,一些文化官员纷纷离开都城洛阳,流落到各个诸侯国。如原为周守藏史的老子看到周王室衰微,天下即将大乱,便弃掉官职,骑青牛西出函谷关而去《论语•微子》里记载了一批乐官弃官而去,散落至各诸侯国;《左传》里记载了王子朝和一批贵族子弟携带周王室的许多典籍去了楚国。

“学在四夷是什么意思?学在四夷”是什么意思?

首先是因为周王室的权力衰落,政治变故频繁,一些文化官员纷纷离 开都城洛阳,流落到各个诸侯国。如原为周守藏史的老子看到周王室衰微, 天下即将大乱,便弃掉官职,骑青牛西出函谷关而去;《论语•微子》里 记载了一批乐官弃官而去,散落至各诸侯国;《左传》里记载了王子朝和 一批贵族子弟携带周王室的许多典籍去了楚国。

“夷”是什么意思?

夷,读音:【yí】

1. 中国古代称东部的民族:东夷。九夷(古时称东夷有九种)。

2. 中国旧时指外国或外国的:华夷杂处(chǔㄔㄨˇ)。

3. 平,平坦,平安:化险为夷。

4. 弄平:夷为平地。

5. 消灭:夷灭。族夷(诛杀犯罪者家族)。

6. 等辈:“诸将皆陛下故等夷”。

7. 古代的锄类工具。

8. 古同“怡”,喜悦。

9. 古同“痍”,创伤。

10. 姓。

【作为名词】:

1. (会意。从大从弓。本义:东方之人。即我囯古代对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)

2. 同本义 。殷代分布在今山东省,江苏省一带。后来蔑指中原以外的各族

夷,东方之人也。从大,从弓,会意,弓所持也。字亦作巳。——《说文》

夷有九种。——《後后汉书东夷传》

宅喁夷。——《书饶典》。马注:“莱夷也。”

四夷八蛮。——《周礼职方式》

3. 如:夷歌(夷人的歌曲。亦蔑指外族的歌曲);夷蛮(古代东方和南方各族的蔑称)

4. 旧时往往用以称外囶或外囯人

南抚夷越。——《三国志诸葛亮传》

夷船由泥城。——《广东军务记》

与夷决战。

5. 倚辈;同辈

在丑夷不争。——《礼记曲礼上》。郑玄注:“夷,犹倚也。”

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。——《史记留候世家》

又如:夷等(同列,同辈)

6. 古囯名 。在今山东省即墨市西

【作为形容词】:

1. 平坦

大道甚夷而人好径。——《老子》

驰骋夷道。——《淮南子原道》

船背稍夷。——明魏学洢《核舟记》

又如:夷延(地势平坦而广阔);夷阻(平坦和险阻)

2. 太平

如:夷一(太平统一);夷世(太平之世)

3. 平和;平易

与之辩解,言和而色夷。——明宋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

又如:夷坦(平和坦荡);夷伍(平易而放达);夷易(平易,平正);夷泰(平和闲静);夷淡(性情平和淡泊);夷雅(平和闲雅);夷道(平易之道);夷远(平和而高远);夷为(平和通达);夷粹(平和纯正);夷澹(平易恬静);夷简(平易质人)

4. 平正 。

如:夷姡(公平美好);夷陂(平正和偏颇);夷易(平易,平正);夷庭(平正,平直)

5. 经常,常道

王极之传言,是夷是训,于帝其顺。——《史记》

6. 傲慢

由礼则雅,不由礼则夷固僻违,庸众而野。——《荀子》

7. 安闲 。

如:夷由(从容自得);夷白(安于清贫,洁身自好);夷坦(安祥自若的样子)

8. 通“怡”。喜悦

云胡不夷?——《诗歌郑风风雨》

我心则夷。——《诗.召南.草虫》

羡馀术兮可夷。——《楚辞.九怀》

【作为动词】:

1. 使平,拉平;铲平

将塞井夷灶而为行也。——《左传.成公十六年》

往而夷夫。——《吕氏春秋.似顺》

芟夷大乱。——《资治通鉴》如:夷为平地;夷岳;夷拔(铲平攻破)平定

乱生不夷,靡囯不泯。——《诗.大雅.桑柔》

又如:夷难(平定祸乱)

2. 伤,受伤

夷于左股。——《易.明夷》

芟夷我农功。——《左传.成公十三年》

又如:夷伤(创伤;死伤)

3. 攻破 。

如:夷拔(攻破);夷破(攻破)

4. 铲除;消灭;诛灭

是以人夷其宗庙。——《囯语.周语下》

夷灭者数十家。——《汉书.李广苏建传》

又如:夷三族(古代的酷刑。一人犯罪,父母、兄弟、妻子[一说父族、母族、妻族]三族同坐)

5. 毁灭 。

如:夷毁(毁灭)

6. 犹豫,迟疑 。

如:夷由(犹豫;迟疑不前);夷与(迟疑不前)

7. 锄草

春始生而萌之,夏日至而夷之。——《周礼.秋官》1.指古代中国东部地区各部族之人。

2.引申为对中国境内华夏族之外的各族人的通称。

3.对外国人的泛称。

夷人是指少数民族的一种。

东夷,西戎,南蛮,北狄。

春秋时居民中有华夏和戎、狄、蛮、夷的区分。各诸侯国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 华夏,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称之为戎、狄、蛮、夷。不少戎、狄、蛮、夷和华夏错杂在一起的。

夷分布在今山东、安徽、江苏北部一带。莱夷在齐的东面,淮夷分布在淮河中下游。《左传》中提到东夷,《论语》中提到九夷,大约都是居住在今山东一带的夷人。见于《左传》的小国介和根牟,即东夷人所建立。诸夷中以淮夷为最强大,并不断和鲁发生冲突。淮夷还参加楚主持的盟会,又随楚伐吴。莱夷和齐是世仇,《左传》中齐伐莱的记载甚多,最后为齐所灭。

戎和狄主要分布在今黄河流域或更北和西北地区。北戎、山戎分布在今河北和辽宁等地。姜戎、陆浑之戎本在今甘肃一带,后来被迫迁徙到今豫西。在周的南面有扬拒、泉皋、伊洛之戎。鲁的西境也有戎人。在卫都的城墙上可以望见戎人的村落。晋国的周围都是戎狄人,故《左传》说:“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。”

狄分为白狄、赤狄和长狄。白狄在今陕西一带。赤狄中分布在今晋东南一带。长狄之名见于《左传》,具体情况不详。

群蛮和百濮居于楚之南。楚与晋战于鄢陵,蛮人也出兵随楚。濮在江汉之南,或说在今云南一带。据古书记载,戎狄多为“披发左衽”。《左传》说姜戎“饮食衣服不与华同,贽币不通,言语不达。”生活习惯、礼俗、语言的差异,把戎狄和华夏区分开来。但戎人中有姜姓、姬姓之戎,显然他们和周人本为同族人,只是出于历史或文化的原因,使他们分道扬镳。尽管戎狄和华夏在文明程度上有差距,但这对彼此交往并无太大妨碍,如周王曾娶狄女为后,晋献公、文公都娶戎族女子为妻。春秋早期,戎狄势力很盛,中原华夏诸小国受其威胁较严重,即使晋、齐等大国也经常要遭到戎狄的侵袭。从春秋中期开始,华夏各国有了较大发展,特别是通过称霸而相互联合,增强了对戎狄的防御能力,不少的戎狄渐被华夏所征服。赤狄、白狄大部分为晋所灭,齐灭莱夷,秦灭西戎,楚国吞并数量甚多的蛮人或濮人的小国。由于各族长期和华夏聚居在一起,不断相互影响,文化礼俗等方面的差别日趋减少。到春秋末年,原来散居于中原各地的戎狄蛮夷差不多都已和华夏融合在一起了。

以夷治夷的夷是什么意思

以外族人来压制外族人 比如古时候利用北方和西边的游牧民族互相制约 可以节省兵力对中原、中国有危害的民族和国家的统称。

古代指东南西北各族蛮夷,近代指西方帝国主义。洋务运动中有口号“师夷长技以制夷”但是失败了外国人、外族人蛮夷,指不开化的民族

相关常识

评论列表
  •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,赶紧来抢沙发吧~
关闭

用微信“扫一扫”